醫師指出,益生菌有助於低大腸癌發生率。圖為益生菌。(柯宗緯翻攝)
台灣每年超過10萬人罹患癌症,又以大腸癌人數排第1位,1年逾1.5萬人確診。高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吳登強指出,大腸癌和飲食、基因、家族史甚至與體內菌叢有關,目前已知革蘭氏陰性桿狀菌 Fusobacterium nucleatum和脆弱擬桿菌Bacteroid fragilis和大腸癌有關,透過益生菌預防、治療,可能降低大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
身兼「台灣微菌聯盟」副會長的吳登強表示,其實人體有數千種菌,概括好菌和壞菌,約有1x10的十二次方隻菌存於體內,好菌可助人體訓練免疫力,如降低小孩子過敏的發生率,也如同一群衛兵在大腸黏膜層的第一線守護腸道,讓腸內菌體維持在一個平衡狀態,並以類似「報馬仔」的角色,誘發免疫系統產生對抗來殺死體內壞菌,保持健康。
他表示,史書記載皇上重病無藥可醫時,大膽請出「黃龍湯」吃大便治療,說穿了就是補充身體強健者的益菌,讓菌相平衡的療法。此療法、學理都需耗費大量時間研究證實,而現今針對多種好菌的療效都已有大量臨床和安全性的研究。好的益生菌不僅能促進腸胃蠕動、誘發好菌成長,讓中性菌變好菌。
他進一步指出,菌相也和神經、代謝、腫瘤、心血管、自體免疫力、呼吸系統等疾病的生成相關。他說明,因目前的衛生習慣,讓人體缺乏免疫反應的訓練,一遇到壞菌便產生免疫風暴,此風暴在人體的那一個器官發生,便衍生相關免疫疾病,免疫系統的疾病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癬症、異位性皮膚炎等,這些疾病都和免疫力缺乏訓練有關。
他說明,雙歧桿菌、宮入菌CBM588、乳酸桿菌等都是經過臨床證明有效的益生菌,而目前院內使用中的宮入菌CBM 588,針對腸躁症、消化不良、大腸瘜肉等患者都適合以益生菌來調整腸胃狀態,促進腸胃蠕動。
他以自己臨床經驗為例,過去有病患1年體內長了40顆約1公分的大腸瘜肉,以內視鏡切除,再觀察一年,吃益生菌保健調養後,新的一年大腸瘜肉減為12顆約0.2公分的小瘜肉,說明益生菌確實對人體有益。
目前研究顯示,益生菌並無副作用,但重症、癌症末期化療者等免疫力較差的患者服用仍要小心。台灣每年因為大腸癌死亡的患者在這幾年一直位居十大癌症死因前3名。
吳登強說,大腸癌發生的原因和家族史、飲食習慣、環境等多重因子有關,改變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增加好菌菌叢,都是降低大腸癌發生的方式之一。
(中時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