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1日 星期三

下一個健康風口 | 益生菌市場



細菌都是有害的嗎?

不是。人體內的細菌分為有益菌、中立菌和有害菌三種。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人體80%以上的健康問題都與體內的腸道菌群失衡有關。當人的體內菌群比例出現一系列的異常,比如有益菌數量顯著減少、有害菌增多,就會出現健康問題;而健康問題解決後,體內的菌群平衡又會恢復到一個正常的狀態,有益菌大於有害菌。所以,當有害菌大於有益菌時,人體內需要補充足夠數量的有益菌,以維持體內微環境平衡,遠離疾病、恢復健康。
有益菌,也就是益生菌,是對我們人體有益的活性菌群。益生菌可以平衡腸道裡的PH值,促進體內菌群平衡,從而讓身體更健康。腸道掌管著人體70%以上的免疫功能。如果說腸道是免疫力的培訓基地,益生菌就是培訓員。
益生菌可以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長和繁殖,有利於有益菌群的生長和繁殖,維持腸道菌群的平衡;益生菌可以改善長期便秘和腹瀉的情況;益生菌可以刺激免疫系統,從而增加免疫力;益生菌可以改善消化消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緩解過敏情況。此外,益生菌還有其它作用:預防真菌感染;降低血清膽固醇;預防癌症和抑制腫瘤生長;保護肝臟和腎;維護吸煙者的健康等
益生菌產業,作為大健康領域一個新興的產業,隨著人們保健意識的提升而逐漸得到重視。市場上現在的益生菌產品種類已經非常豐富,優酪乳、飲料、粉劑、奶粉等各類益生菌產品層出不窮,令人目不暇接。歐睿資料顯示,2017全球益生菌產品市場規模已經達到360億美元,每年增速約15%~20%;中國的益生菌市場發展速度也極快,平均每年增速約15%,預計2022年將增長到896億元。作為增速最快的細分領域之一,益生菌市場已成為下一個健康風口,牽動乳業的未來發展,也牽動所有國民的健康

我國益生菌產業發展現狀
2020年可達850
2005年至今,全球益生菌市場的增長率穩定維持在10-15%。分地區來看,全球益生菌消費市場中亞太地區占比最大,占47%,其次為歐洲、北美和中東,占比分別為22%16.5%6.5%2014年我國益生菌市場容量達到423億元,平均增長率約17%,預計至2020年國內益生菌市場消費規模可達到850億元(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益生菌在我國的研究和利用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距離,從90年代初,我國的益生菌產業才開始起步,比發達國家晚10年左右。但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和保健意識的加強,益生菌的應用逐漸受到了重視,在乳製品和一些功能性食品中已經廣為運用。


從產業鏈角度看,益生菌產業鏈上游被寡頭壟斷,下游則多領域開花。目前國際益生菌產業上游專利申請主要由俄羅斯、日本、美國等傳統的益生菌開發強國壟斷,全球原料供應也被丹麥科漢森與美國杜邦等寡頭壟斷。下游市場競爭相對充分,產品主要可分為益生菌食品、益生菌膳食補充劑和益生菌原料三大類,分別占比85.9%8.6%5.6%。在益生菌食品領域,主要以乳製品為主,優酪乳類產品占比高達46.6%,而國內優酪乳市場仍將不斷發展,今後將繼續保持20%左右增速,整體規模可在2020年達到1600億元(資料來源:中泰證券)。低溫優酪乳乳酸菌飲料作為兩種主要的品類在未來也將不斷擴大市場,尤其是低溫優酪乳,會隨著冷鏈建設的完備而不斷上升。
從消費角度看,消費者對益生菌的認知水平正逐年上升。調查顯示,受訪消費者中有94.6%的人認為益生菌產品是健康食品;對益生菌食品有需求的消費者占到49.8%。此外,公眾對益生菌的認知程度可能有偏差,但是瞭解益生菌相關知識的人達到了調查人群的七成。然而,目前經常購買益生菌產品的人群僅有19.9%,而願意消費更多益生菌產品的人群比例達40%。這說明消費者認可益生菌有益健康的特性,消費意向明晰,但要把消費意向轉化為消費者實際的購買行為,還需要產業界進一步努力。


未來益生菌市場發展趨勢
產品升級+高科技
在益生菌市場高速發展的資料之下,我們必須注意到它並不是一路高歌猛進的,增速在近一兩年已放緩。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指出,2011年到2013年國內乳酸菌飲品市場增速最快,但這兩年增速有所放緩,呈現個位數增長,增速僅達3 .5%,“加上乳酸菌飲料做的人比較多,市場比較雜亂、競爭激烈,很多大企業開始做產品升級以吸引消費者”。未來益生菌市場將迎來產品升級時代品類差異化的益生菌產品如酸羊奶、發酵果蔬汁等小眾產品今後將得到市場更多青睞

未來益生菌產品的多元化需要以扎實的科研為其夯實基礎。在功效研究方面,目前中國對益生菌的研究主要還局限在腹瀉、便秘、過敏人群,缺乏強有力的證據支持和臨床研究。在菌種研發方面,受歷史和經濟貿易因素的影響,儘管我國大眾消費益生菌的產品數量和總類不少,但是實際上長期消費的益生菌菌種、菌株非常有限。目前中國批准運用于嬰幼兒食品的益生菌菌株有6種,全部來源於國外,國內菌種的研發與生產仍為空白,全被外企所控制。益生菌的多元化和菌株的本土化,依然是中國必須解決的產業技術發展瓶頸。

轉貼自微信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