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降尿酸還是得靠這招!

馬爸爸因腳踝紅腫和關節刺痛難耐,於是到醫院就醫,檢查結果發現尿酸偏高,醫生建議多喝水加快尿酸排泄,同時不吃海鮮和內臟,不喝啤酒,還要少吃肉類以進一步減少嘌呤攝入。
毫無疑問,這種建議沒什麼不妥,但這些官方的建議會讓患者對高尿酸·痛風產生錯誤的認知,甚至最終收不到任何療效。

哪裡不對?

首先,你要搞明白,我們說的尿酸指的是血液中的尿酸!它可以從嘌呤氧化而來,也可以經腎臟隨尿液排出體外。
當尿酸在體內積蓄過多,很多人都覺得,嘌呤吃多了會導致尿酸升高,那麼理所當然地,少吃海鮮和內臟這些高嘌呤的食物,就能降低尿酸。
另一方面,尿酸是通過腎臟排泄的,那麼借助多喝水這種萬能的保健方法,就能加速尿酸排泄,從而降低尿酸。
減少來源,加快排泄,這個聽上去非常科學的辦法似乎就是解決高尿酸·痛風的關鍵。

但事實上,導致血尿酸升高的原因不僅僅是食物中的嘌呤,而排泄尿酸的通道也並非只有腎臟。下面,我就要來講講究竟有什麼原因比吃海鮮和喝啤酒更要命!

尿酸哪裡來

嘌呤越多,尿酸就會越多,這個邏輯沒有問題,但不夠具體。
準確的說應該是,體內的嘌呤越多,尿酸就會越高。但不管是海鮮還是啤酒,即便它們含有大量的嘌呤,但比起自身產生的嘌呤量還是不值得一提。
這種現象跟膽固醇類似,1個雞蛋雖然含有300毫克膽固醇,但身體每天卻會製造1500毫克甚至更多的膽固醇,誰更多?
所以,導致尿酸升高的原因中,食物來源的嘌呤只是替罪羊,罪魁禍首是身體在遭受炎症和自由基的侵襲,從而導致細胞破裂死亡,釋放出的大量嘌呤。
要知道,人類DNA是自然界最複雜的,細胞破裂後釋放出的嘌呤可比魚蝦蟹雞牛羊細胞中的嘌呤多多了。更何況,吃進去的東西還得吸收,體內細胞破裂的話就直接入血了,哪個影響大?
所以,你需要記住這個結論:痛風患者的尿酸之所以會高,並不是高嘌呤飲食的錯,而是促炎促氧化飲食的錯!
什麼是促炎促氧化飲食?無非就是愛吃含糖的加工食品,愛吃炸煎熏烤的食物,愛吃精米白麵,愛用花生油,愛喝酒,不愛吃蔬菜,不愛吃水果······
當身體缺乏維生素C和植物多酚等抗氧化劑的時候,炎症和自由基就可以在體內倡狂地肆虐,這場戰爭把細胞打成一片狼藉,釋放出大量的嘌呤。
所以你要記住,低嘌呤飲食只是急性發作期的一種手段,但它不能逆轉痛風,正確的作戰姿勢是抗炎飲食!
PS:尿酸高的人有時轉氨酶也高。
尿酸的真實意義

在化驗單上,尿酸這個指標被歸入到腎功能的類別中,這很容易會讓人誤以為尿酸是個反應腎功能的指標。
但事實上,尿酸是人體自產的一種抗氧化劑[1],適量的尿酸對機體是有保護作用的。
尿酸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和維生素C相當,當機體缺乏維生素C等抗氧化劑的時候,就會通過升高尿酸來補償缺失的抗氧化能力。
這是機體的一種自救措施,也是它發出的求救信號,身體希望能重建抗氧化功能。

尿酸的排泄途徑

儘管尿酸是一種抗氧化劑,但濃度過高就會結晶並沉積在關節,導致紅腫熱痛,所以身體必須有完善的排尿酸方案。
身體排泄尿酸的途經有2個,2/3的尿酸經腎臟隨尿液排出體外,1/3的尿酸經腸道排泄。
在尿酸高的人群中,因腎臟問題導致尿酸排泄減少的人其實很少,大多數人只是飲水不足。然而,便秘或菌群失衡的人卻有很多,但幾乎沒有醫生會關注這些問題。
PS:生酮飲食會產生酮體,酮體和尿酸會競爭排泄,所以酮人體內的尿酸比一般人會高[2]

降尿酸要怎麼做

在急性發作期,素食是最理想的食療方案。最好以蔬菜為主要食物,搭配少量具有高抗氧化能力的水果以及少量的粗糧和豆類。
蔬菜最好是西蘭花、胡蘿蔔、番茄、彩椒等顏色豐富的品種,另外搭配一些生蔬菜,例如生菜、苦菊、紫甘藍、芝麻葉等等。水果最好是櫻桃、藍莓、石榴、葡萄、獼猴桃、巴西莓。
如果痛風還沒有發作,僅僅是尿酸偏高,可以參考文章底部的膳食金字塔,同時注意以下幾點:
減肥
斷精煉糖,減少精米麵
別吃香蕉、荔枝、西瓜等太甜的水果
全天飲用檸檬水2000mL以上(10杯)
補充1000-5000mg維生素C或類黃酮
也可以補充葡萄籽或槲皮素
針對腸道和肝臟,個性化地營養補充

參考文獻:
[1] De Giorgi A, Fabbian F, Pala M, Tiseo R, Parisi C, Misurati E, Manfredini R.Uric acid: friend or foe? Uric acid and cognitive function "Gout kills more wise men than simple".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 2015 Feb;19(4):640-6. Review.
[2] Förster H. [Possibilities for weight reduction by means of diet]. FortschrMed. 1979 Aug 23;97(32):1339-44. German.


· END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